发布单位:山东冠熙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5-18
为了探索大负荷大流量风机的关键气动设计技术和内部流动机理,本文设计了一台耐高温轴流排风机,其压力比为1.20,负荷系数为0.83。详细研究了流量系数、反力等设计参数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相应的选择原则。不同叶片高度的不同进水条件导致叶片型线优化结果差异过大,难以对叶片型线进行过度优化。分析了叶片负荷调节、叶片弯曲和叶片端部弯曲对叶栅流动、级匹配和级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高负荷轴流风机三维叶片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开发了s1流面协同优化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定子损耗,增大了风机裕度。高压风机的设计通常采用离心风机,但离心风机存在迎风面积大、流量小、效率低等缺点。针对大流量、高压力比、率的设计要求,如何完成单级轴流设计成为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轴流风机的设计方法得到了发展。从孤立叶型法、叶栅法、降功率法到目前广泛采用的准三维、全三维气动设计方法,甚至到s1流面叶型优化[6]、三维叶型优化、耐高温轴流排风机三维叶型技术,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用于提高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以率、高负荷为设计目标,通过合理选择总体参数,优化了耐高温轴流排风机流面叶片的初步设计和三维叠加,实现了轴流风机的气动设计。
介绍了一套高负荷耐高温轴流排风机的气动设计过程,包括参数选择、叶片形状优化和三维叶片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高负荷轴流风机压力比1.20的初步设计,负荷系数---0.83。耐高温轴流排风机叶尖间隙的大小沿流动方向减小,即叶片叶尖越靠近壳体,泄漏旋涡越靠近叶片上部和中部。其次,在初步设计方案中,通过对耐高温轴流排风机静叶多叶高处s1流面剖面的协调优化,有效地减少了静叶损失,提高了风机的裕度。同时,采用三维叶片技术,提高了定子叶片的端部流动,提高了定子叶片端部区域的工作能力。风机裕度由27.1%扩大到48.8%。优化叶顶间隙形状可以有效地提高轴流风机的性能。采用fluent软件对ob-84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在均匀和非均匀间隙下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间隙形状对泄漏流场和间隙损失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叶顶间隙不变的前提下,锥形间隙风机的总压力和于均匀间隙风机,区范围扩大,锥形间隙越大,性能---越---;锥形间隙改变了间隙内涡量场的分布,减少了叶尖泄漏损失,增强了耐高温轴流排风机叶片上、中部的功能力。风机的性能低于均匀间隙的性能。锥形叶片的叶尖间隙形状可以作为提高风机性能的重要手段。
与均匀间隙相比,耐高温轴流排风机在平均叶顶间隙不变的前提下,1~3级间隙方案下的风机总压力和效率均高于均匀间隙方案下的风机总压力和效率;前导间隙越大,尾随间隙越小,性能越明显。改进是,但随着耐高温轴流排风机间隙的逐渐收缩,风机的性能---逐渐减小;在设计流量下,方案2和方案3下的总压力分别增加20。根据前面的研究,耐高温轴流排风机前缘弯曲的定子叶片可以有效地消除流入攻角,但叶片的局部端部弯曲会导致叶片局部反向弯曲的形状效应。对于pa和22pa,耐高温轴流排风机效率分别提高0.69%和0.70%,---是在小流量情况下。方案2和方案3的效率分别提高1.16%和1.20%。同时,方案1-3对应的区(>;81%)变宽,根据总压的趋势,喘振裕度增大,稳定工作范围提高。但4-6级进风机的总压和效率均低于均匀间隙,随着间隙的增大,风机的性能下降。方案6的总压力和效率分别降低了15pa和0.14%。模拟结果与参考文献中给出的结果一致。以---析表明,在相同流量范围的前提下,锥形间隙的区变宽,相应的流量范围增大,耐高温轴流排风机的稳定工作区增大,设计流量和左效率明显提高,措施简单,易于实施。考虑到风机选型中参数裕度过大,导致轴流风机在设计流量的左侧运行,可以将变细的间隙形状作为提高风机性能的手段。为了分析不同叶尖间隙形状下风机性能变化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内部流动特性和叶轮能力分析。
耐高温轴流排风机在0.05